2015年预言

 行业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4-05

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,孔子在信念确立上,眼睛是向上看的,以完美的君子人格养成为最高目标。

像三国时的马谡,他对《孙子兵法》可谓是稔熟于心,其在街亭之役中,行军布阵,处处遵循《孙子兵法》的要求,兵法要求军队屯驻宜居高向阳,他就部署军队于高丘之上,声称居高临下,势如破竹。这在今天也是很有价值的。

2015年预言

应该说,孙子这种剑走偏锋的思维方式充满深邃的哲理精髓,老子说少则得,多则惑,其所体现的精神旨趣,正与孙子无所不备,则无所不寡的理念相吻合。在孙子看来,兵法的许多基本原则,如高陵勿向,背上勿逆围师必阙,穷寇勿迫之类,是无数次战争经验与教训的沉淀积累,是千万人用鲜血与生命换取的结晶,自然应该充分尊重,加以借鉴和传承。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中,孙子提到全的地方多达十余处,如知彼知己,胜乃不殆。如果仅仅视《孙子兵法》为谋略的渊薮,那显然不是正确的有关《孙子兵法》整体性的认知与把握。这六个方面结合起来,读懂《孙子兵法》肯定是瓜熟蒂落、水到渠成。

这种善于反向思考事物利弊得失的思想方法论,无疑是《孙子兵法》一书留给我们的最佳资源。曾有人这么认为:十三篇结构缜密,次序井然,固有不能增减一字,不能颠倒一篇者(蒋方震等《孙子浅说·绪言》)。这个共生互动的关系,可以用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结构来描述,即:武器装备的改进与发展,引发作战方式、战略战术的变革,同时也促成了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和变化,而这变化,最终又推动了兵学理论的创新、军事思想的升华。

这只要从后世经典的注疏水平,与儒家、道家乃至法家经典相比,其滞后、浅薄实不可以道里计。即使有所变化与发展,也仅仅体现在战术手段的层面,如明代火器的使用,引发战车重新受到关注,于是就产生了诸如《车营扣答百问》之类的兵书。这真的是印证了顾颉刚先生的一段名言:读书三年,天下去得。即便偶尔有曹操、杜牧、梅尧臣等人注孙子的成绩聊备一格,但是它们的学术贡献与价值,依旧无法与王弼、郑玄等人的成就相媲美。

这包括:对兵学思想史的学科内涵与外延要有一个科学而清晰的界定,不能局囿于单纯的思想考察,必须确立兵学思想史研究的主体性,树立问题意识、自觉意识,使兵学思想史的独立性得以完全体现。区分不同时期兵学思想的鲜明特征,探索产生这些特征背后的深层次社会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原因,观察和说明该时期兵学思想较之于这之前的兵学思想传承了什么,又改变或增益了什么,而对于其后兵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,产生了何种影响。

2015年预言

当时觉得自己有多年从事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的经历,在某些问题上多少有些许心得,加上合作团队中魏鸿博士、熊剑平博士等人皆为学有专攻、功底厚实的中青年才俊,遂坦然接受,为王前驱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而放弃探索、不思进取,恰恰相反,我们必须直面这些问题,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,尽可能进行必要的尝试,起到铺路石的作用,为今后兵学思想史研究的进展与成熟,打下一定的基础,提供足资借鉴的经验。如用现代军事中的战略预备队概念诠释大将居中,握有余奇的余奇含义,就能叫人豁然开朗、举重若轻。这方面,即便如当下最权威的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》,在各断代军事思想的领条中,也只能横向地不断重复诸如战争观上区分了义战与非义战的性质,作战指导上强调了避实击虚、因敌制胜之类的套话。

而兵学思想在春秋战国之际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突破,很显然并不是孤立的现象,归根结底,它不过是当时战争性质由争霸转变为兼并,政治文化上贵族精神衰微、官僚体制初建在兵学理论建设上的一种折射、一种反映。要理解战国后期兵学思想整合融贯的时代特征,则必须结合当时整个社会思潮的嬗递大势来加以考察。要掌握春秋战国之际的兵学思想革命的基本形态和文化特征,则无疑要围绕兵以诈立,以利动,以分合为变(《孙子兵法·军争篇》)这个中心来开展,从诡诈之道取代以礼为固这个角度切入,从而总结并揭示这一时期兵学主题的革命性变换,自春秋至于战国,出奇设伏,变诈之兵并作(《汉书·艺文志·兵书略序》),这一时代特征,决定了孕育并诞生诸如《孙子兵法》《孙膑兵法》《吴子》《尉缭子》等代表性经典兵书,矗立起中国兵学思想发展的第一次高峰。我个人认为,要突破兵学思想研究中的瓶颈,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努力值得去展开。

具体地说,就是实现研究重心的转移,变以研究军事人物思想、兵书典籍理论为主导,为以研究战法与思想共生互动为宗旨。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它的研究走向深入,成为我们顺利完成《中国兵学思想发展史》撰写的一个瓶颈。

2015年预言

而后三略,兵书、数术、方技又是一个性质近似的大类,属于术的层面。如果兵书的理论性、抽象性太强,那么就会不适合他们阅读与领悟。

但是需要指出的是,这种局部的、个别的、枝节性的发展变化,并没有实现兵学思想的本质性改变、革命性跨越。来源:中华读书报 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兵学 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明代茅元仪《武备志·兵诀评》所称的前孙子者,孙子不遗。同样是因为火器登上历史舞台,战争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期,这样就有了顺应这种变化而出现的《火攻挈要》等兵书和相应的冷热兵器并用的作战指导原则来源:中华读书报 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兵学 。要对兵学思想史研究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,致力于改变自古以来军事与思想史两张皮的现象:搞思想史的不怎么熟悉军事,谙军事的在历史学的基本训练方面偏弱的情况。

其次,在围绕武器装备——作战方式——兵学理论这一主线与结构展开叙述的同时,尤其要注意对兵学思想发展上的阶段性特点的概括与揭示。从赳赳武夫,公侯干城到彬彬多文学之士,这是中国文化在人才观取向上的变化趋势和显著特征。

换言之,《汉志》六略,前三略,六艺、诸子、诗赋属于同一性质,可归入道的层面。由此可知,兵学受众群体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需求上的特殊性,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兵学思想的精致化、哲理化提升。

兵家的著述在注疏方面,绝对无法出现诸如郑玄之于《礼记》、何休之于《公羊传》、杜预之于《左传》、王弼之于《老子》、郭象之于《庄子》这样具有高度学术性,注入了创新性思维与开拓性理论的著作,而往往是像施子美《武经七书讲义》、刘寅《武经七书直解》这样的通俗型注疏,仅仅立足于文字的疏通,章句的串讲而已。而兵学思想的发展,同样要反作用于作战指导领域,使得战法的确立与变革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,更趋合理、更趋成熟,以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,为达成一定的战略目标创造积极有力的条件。

彻底突破兵学思想研究中的瓶颈之思路与方法,或许在相当一个时间里并不能完全奏效,但是,它即便是无法一举突破所谓的瓶颈,却也将或多或少地起到疏通肠梗阻的一定作用。所以,大部分的兵书只能走浅显、平白、通俗的道路,以实用、普及为鹄的。其次,与儒学因应道教、佛教的挑战,不断更新其机理,不断升华新形态的情况有巨大的不同,兵学长期以来所面对的战争形态基本相似,战争的技术手段没有发生本质性的飞跃,大致是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样式占主导,宋元以后尤其是明、清时代出现火器,作战样式初步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期,但即便是在明、清时代,冷兵器作战仍然占据着战场上的中心位置。坊间流行的各种哲学史、思想史著作,很少设立讨论兵学思想的专门章节,个别的著作即便列入,也往往是一笔带过,如同蜻蜓点水,浅尝辄止。

这样的战法以及相关的战术,这样的以密集大方阵为中心的军队编组体制,其结果反映在兵学思想领域就合乎逻辑地形成了以逐奔不过百步,纵绥不过三舍、军旅以舒为主,故车不驰,徒不趋为基本内涵的古司马法军事思想的时代特征。我深深地相信,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,我们就有希望在兵学思想研究中超越过去僵化的模式与平庸的论调,牢牢把握住新的发展契机,从而跃上新的台阶,迎来新的局面。

但是需要指出的是,这种局部的、个别的、枝节性的发展变化,并没有实现兵学思想的本质性改变、革命性跨越。区分不同时期兵学思想的鲜明特征,探索产生这些特征背后的深层次社会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原因,观察和说明该时期兵学思想较之于这之前的兵学思想传承了什么,又改变或增益了什么,而对于其后兵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,产生了何种影响。

这样的群体,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上自然属于弱势群体,他们文化程度不高,知识积贮贫乏,阅读能力有限,学习动力缺乏。当然,兵书也有它自己的学科归属,即兵书略,但是它的性质实际上与数术、方技相近。

即便偶尔有曹操、杜牧、梅尧臣等人注孙子的成绩聊备一格,但是它们的学术贡献与价值,依旧无法与王弼、郑玄等人的成就相媲美。如《礼书通故》一类典籍中有关偏的考据,就近乎盲人摸象,花费大量精力考证一偏的战车数量,提出莫衷一是的九乘说、十八乘说、二十七乘说、八十一乘说等说法,这除了徒增纷扰之外,实在看不出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。在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,兵家并没有被列入诸子的范围,兵学著作没有被当作理论意识形态的著述来看待。宋代著名兵学思想家、经典兵书《何博士备论》的作者何去非,尽管兵学造诣精深,又身为武学教授(后晋升武学博士),但自上任之日起就不安心本职工作,曾转求苏东坡两次上书朝廷,请求改换文资,即希望把他由武官改为文官,由武学博士转任为太学博士。

没有问题对象的改变,就无法激发出发展更新的需求,而没有新的需求,思想形态、学术体系就难以被注入新的生机,就会处于自我封闭、不求进取的窘态。(《汉书·艺文志·兵书略序》)要了解秦汉时期兵学思想演变所体现的文化精神,关键在于必须通过考察《三略》等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兵学著作之核心内涵,来说明大一统帝国统治条件下兵学发展的重心转移,即由取天下转变为治天下安天下,这对应于兵学著作的宗旨调整与方向选择,就是关注治军胜过作战,强调政略高于兵略。

当时觉得自己有多年从事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的经历,在某些问题上多少有些许心得,加上合作团队中魏鸿博士、熊剑平博士等人皆为学有专攻、功底厚实的中青年才俊,遂坦然接受,为王前驱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,这样的复合型队伍自古至今似乎并未能真正建立起来。

于学术而言,相对单薄。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它的研究走向深入,成为我们顺利完成《中国兵学思想发展史》撰写的一个瓶颈。